近日,在武汉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的精心谋划下,援藏企业雅莹农业在西藏山南市乃东区结出丰硕成果。乃东区结巴乡格桑村通过集中流转60亩土地发展村集体酿酒葡萄种植,同时动员全村100余户农牧民利用房前屋后闲置地块开展庭院种植,形成规模效应,让葡萄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带动当地庭院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援藏帮扶送技术 葡萄种植助增收

乃东区气候条件适宜,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适合部分优质酿酒葡萄品种的种植。武汉援藏队经过前期调研,精心挑选了耐寒、抗病性强的葡萄品种,并免费向结巴乡村民发放种苗和肥料,降低种植门槛。同时,援藏技术专家还针对高原气候特点,制定了科学的栽培方案,包括防霜冻、节水灌溉等技术措施,确保葡萄成活率和品质。
“以前院子里空地多,现在种上葡萄,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增加收入。”结巴乡一位村民高兴地说。庭院经济模式充分利用了农户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成本低、易管理,成为村民增收的新途径。
高原种出“红酒经济” 企业农户双赢

武汉第十批援藏队领队袁宁向记者介绍,去年,援藏队重点引进的雅莹农业项目已在当地试种100亩酿酒葡萄并获得成功,利用雪域高原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成功培育出适合酿造中高端红酒的优质葡萄。
“我们通过推广活动,建立企业与农户的利益链接机制,既让企业扎根高原,又带动群众增收。”袁宁表示。据了解,该项目免费为结巴乡村民提供市场价20余元/株的优质种苗,并配套提供肥料和技术支持。根据测算,单株葡萄树年利润可达80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在结巴乡推广现场,村民边巴拿着刚刚领到的30株葡萄苗和肥料算起了经济账:“企业包技术、包回收,我们只要把葡萄种好,一棵树赚的钱能买两袋糌粑!”目前,该乡已有 100 余户村民参与庭院种植,户均种植20株以上,预计年增收超1600元。
科技赋能特色农业 打造全产业链

雅莹农业负责人张坤介绍,项目采用“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由公司统一提供符合高原特性的抗寒品种,并建立嫁接、防病虫害等科技管理体系。葡萄进入丰产期后,企业将以保底价收购。
格桑村作为结巴乡首个酿酒葡萄种植示范村,通过"村集体+庭院"的创新发展模式,让村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结巴乡党委书记洛桑顿珠表示:"格桑村种苗发放后,接到大量群众咨询,目前全乡已有300多亩种苗需求。"乃东区副区长次罗强调,将通过观摩培训推广格桑村经验,让格桑村的“葡萄藤”串起全区各村集体增收与庭院经济双丰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