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3900米的乃东区索珠乡支岗村,一场大雪过后,漫山遍野,银装素裹,米玛次仁和往常一样,又开始了一天的巡山工作。
一大早,米玛次仁换上了厚衣服、防滑鞋、戴上了“专职护林员”红袖标,匆忙吃过早饭后,便喊上同事骑着电动三轮车向雪山深处走去。
雪深路滑,米玛次仁一路小心翼翼驾驶着,到了山底下,由于山路狭窄崎岖,他们只好弃车选择步行上山。
“我们平时巡山都要三四个小时,平均每天走两三万步,昨天晚上下了雪,要比往常多增加一个小时,我们每个护林员负责的巡逻面积不同,最多的有将近2000亩。”米玛次仁给记者说道。
植被茂密,山高林深,山路险峻布满荆棘,加上积雪和碎石,让巡山的路变得更加艰难。可这对于米玛次仁来说是家常便饭,这么多年来,他不知道在这条路上往返了多少个来回,巡山路上,他身轻如燕,如履平地,还时不时回头叮嘱身后的同事踩稳了,注意安全。
米玛次仁说,巡山虽然很辛苦,但责任重大。我们每个月巡逻次数不少于25次,除日常排查森林火灾隐患外,还涉及到野生动植物的保护,防止有乱挖药材、乱砍滥伐、偷猎盗猎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出现。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米玛次仁与山水林草相伴,在支岗村的山山水水中,都有他留下的一道道足迹。他说,10年前,村里的人缺乏环保意识,乱砍滥伐,导致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这些年,村民们的观念转变了,生态环保理念越来越强,加上护林员巡山守护,就很少有人乱砍滥伐了,树越来越多了,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了,以前看不到的动物现在都能经常看到了,我们支岗村也变得越来越美了。说到这里,米玛次仁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
虽然工作条件很艰苦,自然环境恶劣,尤其是下雨天和下雪天,巡山变得异常困难,但米玛次仁和他的同事们却从来没有“歇歇脚,缓一缓”的念头,他们总是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巡山工作中去,始终兢兢业业,无怨无悔,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守护着支岗村的“一草一木”。
我从小在这里长大,见证了支岗村的发展变化,这里永远是我的家乡。我的愿望就是守好这片森林,守好祖国的秀美山川。虽是几句朴实的话语,米玛次仁却默默地用实际行动来践行。
像米玛次仁这样的护林员,在乃东还有很多很多,只要有森林的地方,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始终用实际行动守护着乃东的绿水青山、冰天雪地,书写着新时代“美丽中国”画卷的乃东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后,在党的好政策引导下,村民的观念发生了转变,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支岗村先后设立了57个生态环保岗位,还专门设立了专职护林员岗位,明确了责任分工。近年来,支岗村始终秉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一体化推进山水湖田林草沙冰综合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形成了一条靓丽的生态风景线。很多村民从“砍树人”变成了“看树人”,成为了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吃上了“生态饭”,走上了致富路。”索珠乡支岗村党支部书记次仁群培自豪地说道。
如今,放眼索珠大地,推窗能见绿、风吹有花香,周边林木葱郁、溪水潺潺的地方越来越多,位于索珠乡恰当村的“斯斯沟”已经成为乃东人夏天必去旅游打卡的地方之一。碧水、蓝天、净土已成为新常态,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在这天翻地覆变化的背后凝结着无数绿水青山守护者的心血和付出。
据索珠乡党委书记徐国茂介绍,近年来,索珠乡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紧紧围绕打造生态索珠战略定位,积极推行造林林权归个人所有制,通过植树造林和落实林业生态补偿政策,引导农牧民植树造林。2021年索珠乡完成义务植树7110珠,四旁植树2000珠,落实生态岗位资金56.35万元,安排专职护林员161名,落实管护资金164.83万元。截至目前,索珠乡耕地面积达5118亩、林地面积31.1万亩、草地面积48.96万亩,森林覆盖面积达到全乡面积的⅓以上。全乡造林绿化工作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在索珠乡人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注重环境保护的意识已蔚然成风。
人不负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定不负人。从“砍树人”到“看树人”的转变,不仅是索珠乡支岗村生态环境蜕变的缩影,也是乃东区自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抓好“四件大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重要指示,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着力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生动实践。